精准测量 科学控“压”
来源:承德市中心医院 作者:金明磊 侯艳杰 

发布时间: 浏览:3901

高血压是常见的慢性心血管疾病,也是引发脑卒中、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。据统计,我国高血压患者已超3亿人,65岁以上老年人高血压的患病率超过50%。2022年5月17日是第18个“世界高血压日”,主题是“精准测量,有效控制,健康长寿”。下面就与市民朋友分享一下血压测量及管理的相关知识。

血压测量知多少

血压测量是了解血压水平、诊断高血压、指导治疗、评估降压疗效以及观察病情变化的重要手段,测量方法主要有诊室血压、家庭血压和动态血压。在推广规范化测量血压的同时,应注重发挥家庭自测血压与动态血压监测的作用,将其作为诊室血压的重要补充。

家庭血压:也叫家庭自测血压,是患者在熟悉的环境中测量,可以避免因紧张引起的“白大衣效应”。家庭血压可用于评估数日、数周甚至数月、数年血压的变异和降压疗效,有助于增强患者的参与意识和治疗依从性。自我管理的水平越高,降压的达标率就越高,并发症越少,生活质量越好。

电子血压计是目前推荐的家庭血压的测量工具,建议选择经过国际标准方案认证的电子血压计,目前只推荐选用臂式电子血压计。如患者有早搏、心房颤动、严重的心动过缓、动脉闭塞等,应两侧上臂都多测几次、取平均值,或者选用水银柱血压计测量。

家庭血压的规范测量方法:1.测量血压前需排空膀胱、不吸烟、安静休息,测量时在温度适宜的房间进行。测血压过程中保持安静、不要谈话。2.测量时使用的桌子和椅子的理想高度差在25-30厘米。坐在一个带有靠背的椅子上,身体靠在椅背、双脚着地、身体自然放松。3.测量时最好充分暴露上臂,不要让衣物进入袖带,隔单层衬衣或薄秋衣对数值影响不大。4.袖带缠在上臂的中部,下缘距离肘窝2-3厘米。气管的位置在上臂的内侧,与手掌面的小手指对齐即可。袖带的高度与心脏的高度保持一致,手心向上,上臂外展45度,同时将胳膊肘放到桌面上。5.即便用同一个血压计,也要间隔几分钟测一次,每次测量的数值不一样,不是因为血压计不准,而是因为我们的血压一直在变化。第1次测得的数值往往较高,因此应至少测2次,间隔1分钟,取平均值;如果两次测量值相差超过5mmHg应再测量,计算3次平均血压值;两侧上臂血压都测量,取高一侧为准。6.对初诊高血压患者或者血压不稳定的高血压患者,建议每天早晨和晚上测量血压。血压控制平稳且达标的患者可每周自测1-2天的血压,早晚各一次,最好在早上起床后服用降压药和早餐前排尿后固定时间。7.详细记录每次测量血压的具体时间和数值,尽可能向医生提供完整的血压记录。8.电子血压计有的需要定期更换电池,一年至少做一次校准。

动态血压:是使用动态血压记录仪测定一个人昼夜24小时内每间隔一定时间的血压。血压在一天中时刻波动,情绪、运动、进食、吸烟、饮酒、季节变化等因素对血压都有影响,动态血压可真实地反映全天血压情况,提高高血压患者检出率,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诊疗。动态血压监测的仪器比较小巧、佩戴方便,佩戴在患者肘窝上两个横指上臂的位置。可自动测量血压数据,24小时共监测56次,白天每20分钟测一次,中午和夜间每1小时测一次,也可根据患者需求设定不同时间间隔和佩戴时间。动态血压监测时:白天(清醒时)平均血压≥135/85mmHg,夜间(睡眠时)平均血压≥120/70mmHg,24小时的平均血压≥140/90mmHg,

应警惕患上了高血压。

适用人群:如出现头痛、头晕且多次测量发现血压升高者,可以完善动态血压监测评估平均血压情况和血压的波动状态;没有高血压病史,但是却出现了一些高血压导致的靶器官损害,如蛋白尿、脑梗塞、左室肥厚等,可以评估动态血压;已经确诊高血压但药物治疗效果欠佳者,动态血压可以帮助医生找到血压的波峰和波谷情况,对症用药。建议血压控制不佳或出现波动者随时监测;新发现高血压者在治疗前尽量做一次动态血压;初始降压治疗后3-6月需再监测一次;血压控制比较理想者可1-2年监测一次;白大衣高血压患者需半年监测一次;季节变换随时监测。

控制血压有技巧

健康饮食:减少钠盐摄入,建议每日摄盐量<5克;摄入多种新鲜蔬菜、水果、鱼类、豆制品、粗粮、脱脂奶,以及其他富含钾、钙、膳食纤维、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。

适当运动:合理的有氧锻炼可有效降低血压。建议每周进行不少于5天、每天不低于30分钟的有氧体育锻炼,如步行、慢跑和游泳等。

戒烟限酒:应严格戒烟,限制酒精摄入量。白酒、葡萄酒(或米酒)或啤酒饮用量应分别少于每日50毫升、100毫升和300毫升。

保持理想体重:维持理想体重、纠正腹型肥胖有利于控制血压,减少心血管病的发病风险。但老年人应注意避免过快、过度减重。

药物治疗:在医师的指导下用药,使血压逐步控制在正常范围内,切勿自行停药。在应用降压药物过程中,老年病人坐起、站起时,动作应尽量缓慢。

其他:保证睡眠质量;注意增减衣物;切忌大喜大悲、情绪剧烈波动等。

七个误区要远离

误区一:血压正常就停药。

血压在停药后会再次升高,而间歇用药更易引起血压波动,对心脏、大脑、肾脏等器官的损害愈发严重。一般只有通过改善生活方式而使血压下降的轻症病人,在严密监测血压的前提下,才有可能减少用药量。

误区二:血压降得越快、越低越好。

除高血压危象外,降压治疗应缓慢进行,使血压在4-12周达标。降压速度过快,可能使已适应长期高灌注压的患者出现头晕,引发对降压治疗的怀疑。如果血压降得太低,会导致大脑血流灌注不足,甚至诱发脑卒中。

误区三:老年人血压高没关系。

这一错误认知在老年人群中尤为突出,导致部分患者无法得到正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。事实上,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并无年龄划分。推荐65-80岁的健康老年人只要能够耐受,收缩压超过140mmHg就应该开始药物治疗。

误区四:无需改变生活方式。

高血压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,吸烟、酗酒、肥胖、高钠低钾饮食、体力活动不足、长期精神压力大等均可能诱发和加重高血压病情。因此,改善生活方式和服用降压药对控制血压都很重要,单纯靠吃药而忽视生活方式的改变,难以长期稳定控制血压。

误区五:频繁更换降压药物。

实际上,大多数长效降压药物需要连续服用2-4周才能充分发挥降压效果。因此,要遵从医嘱,服药一段时间后再评估降压效果。

误区六:保健品能治疗高血压。

有些患者认为西药副作用大,盲目依赖保健品。实际上,许多商家夸大养生疗法和保健食疗的疗效,说其可以代替药物治疗,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。

误区七:没有症状就没有问题。

血压升高会导致头痛、头晕、头胀等不适症状,但有些患者高血压病程长,身体已经耐受不适,因此可能没有什么感觉。但没有不适不代表升高的血压对身体没有危害,等到发生心肌梗死、脑梗死、脑溢血等并发症为时已晚。因此,只要血压升高,具备用药指征,无论有没有症状都应该用药。

上一条 下一条